对孩子无所不管、无处不在,随时在孩子上空盘旋,介入孩子的所有。当孩子有需要时立即给予帮助,在孩子马上遇见困境时随时降落,为孩子先挪去障碍……这种爸爸妈妈被称作“直升机爸爸妈妈”。如此的爸爸妈妈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救世主”,在日常随处都在“帮助”
“帮助”种类:过度保护——“妈来啦”
孩子在小区的空地上跟小朋友玩得正欢,跑着跑着被一块石头绊倒了,摔得并不重。旁边的母亲见状慌了神,快点跑过来:“我的宝贝儿呦,母亲看看摔坏什么地方了?疼不疼呀?需不需要上医院呀……”本来孩子还没有哭呢,经母亲这一番“虚呼”,便哇哇大哭起来……
剖析:有时,大家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当孩子不小心摔倒的时候,会抬头看看周围成年人的反应,假如身边没人他会自己爬起来;假如大人没理会,他也不会感觉非常紧急;大人越是渲染、紧张,孩子感觉越痛,哭得越厉害。孩子的哭,仿佛是哭给大人看的。孩子母亲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给孩子传递的负面信息是:摔倒是件非常紧急的事、非常痛苦的事,是自己不可以坦然面对的,只有用哭来表示向大人求援。
教育提示
在日常保护孩子的安全是爸爸妈妈的最重要责任,但过度保护总是会束缚孩子的手脚。孩子在玩耍中摔倒了,甚至擦破点皮不值得大惊小怪。爸爸妈妈表现得平静些,在判断没大碍的状况下,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再到孩子身边安抚一下,让孩子自己说说是哪些原因致使了如此的结果,孩子会在“吃一堑”中“长一智”。
“帮助”种类:包办——“都怨你”
小然的母亲是个勤劳的人,孩子的事一直安排得井井有条,大小事千叮咛万嘱咐,能替孩子做的从不让孩子动手。然然呢,习惯了母亲如此,不少我们的事从来不自己做,也不走脑子,上学了依旧这样。有一天到了学校,然然没带语文作业本遭到老师批评。回到家跟母亲大发脾气:“都怨你!整理书包也不检查一下……”母亲张口结舌,仿佛自己有多大的错误。
剖析:一些爸爸妈妈习惯了事无巨细地管孩子,总是是对孩子管得越多,孩子对大人的依靠性越强、身上的问题越多。其实,孩子在一每天长大,渐渐拥有了管理我们的能力,也具备独立做事的权利。整理书包如此简单的事,假如让孩子自己做,忘带作业本就要自己承担责任,没理由埋怨母亲,这也是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教育提示
很多事情就是如此,爸爸妈妈任何事替孩子想得周全、管得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在爸爸妈妈的“周全”当中去享受,到头来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没自己承担责任的意识。有的孩子力所能及的事爸爸妈妈少些包办,放下交给孩子,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爸爸妈妈只不过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孩子的机会多了,就能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孩子不每件事都管才是最好的管。
“帮助”种类:干涉——“听我的”
明明和东东常在一块玩。有一天明明拿来叔叔新买的遥控车,东东很喜欢,玩了一次还想玩,明明不愿了,想从东东手里夺回遥控器,东东就是不松手,两人扭在了一块。这个时候明明母亲跑过来,冲着东东吼道:“你这孩子如何这么没教养呢,大家家的玩具你凭什么抢?!明明听我的,咱不跟他玩了……”两个孩子停止了争执,将来再也没在一块玩过。
剖析:小伙伴在一块玩,彼此发生争执总是不可防止,在孩子心目中也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总是过去了也就忘却了。明明母亲用成年人的思维对孩子的不适合的评价和干涉,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了,给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设置了一堵墙,也比较容易使孩子产生社交恐惧。
教育提示
孩子在与伙伴交往中发生冲突时,爸爸妈妈大可不必过于焦虑,更不该急于干预。要擅长察看问题的症结所在,站在孩子的立场帮孩子探寻和解的方法,譬如:“东东有哪些好玩的玩具让明明玩吗?”可能两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要切记只不过给孩子必要的提示,最后解决的方法还是由孩子自己讨论、自己选择,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怎么样与小伙伴交往。
“帮助”种类:替代——“笨孩子”
大辉上小学后,学校组织了一次集体到农家院活动。早上兴致勃勃的他,傍晚回到家却是垂头丧气的。母亲追问其中的缘由,大辉说,同学老师都说我是“笨孩子”。原来,大辉在家习惯了依靠母亲,这次外出没母亲在身边,鞋带开了不会自己系,吃饭时不会自己夹菜,结果让同学笑话了,大辉感觉非常没面子。
剖析:母亲替代越多,孩子能力越弱,这是不争的事实。母亲可以替代孩子做事,却不可以替代孩子做人,不可以替代孩子成长。孩子天生并不笨,只不过母亲剥夺了孩子做事的机会,弱化了孩子的能力。有时,爸爸妈妈替孩子做事,是为了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获得好成绩。其实当孩子以后长大成人离开爸爸妈妈的时候,决定他能否成才的正是从小培养的做事的能力。
教育提示
家庭教育的最大特征是事融于平时生活之中。别小看了教孩子自己系鞋带、穿衣、盛饭、刷碗这类小事,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自信心的打造、成功喜悦的获得等,正是源自这点点滴滴的小事,爸爸妈妈教育孩子的最大优势就是教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