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起婴幼儿被灌酒致死致痴呆悲剧引热议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广西发生一块悲剧事件,二伯在逗弄侄子小思时,居然给年仅2岁的小思灌了一两自酿米酒,致使小思呕吐、抽搐、脸色发黑,醒来后变得痴痴呆呆连母亲都不认识了。大夫表示小思变痴呆是由于酒精中毒,继发性脑损伤。
而在四川攀枝花同样发生了让人唏嘘的悲剧:爸爸王某携带2岁的儿子小林到朋友家赴宴,在用餐过程中,王某的3名朋友逗小林喝酒,结果小林真的喝下了二两白酒,昏睡不醒,最后因急性酒精中毒抢救无效死亡。
有人指出,这类悲剧的背后,除去有关法律监管缺失,更是中国式逗孩子陋习作祟。有多少人小时候曾被灌过酒?对于所谓中国式“逗孩子”,大伙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记者通过电子问卷在互联网上做了一个随机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有将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周围有孩子被大人灌过酒。
调查结果显示,有25%的受访者表示印象中自己小时候被灌过酒,而另外四分之三的受访者则表示小时候不曾被灌过酒。虽然自己小时候被灌过酒的受访者比率不高,但受访者周围曾被大人灌过酒的孩子比率却有将近一半,具体为48.31%。
“对孩子说‘母亲不要你了’”以38.14%的高比率成为受访者选出的最容易见到的“逗孩子”做法。排在第二位的是“不熟知的人亲孩子或者摸孩子的脸”,比率为16.1%。紧随其后的是“问孩子‘爱父亲还是爱母亲’”,比率为14.83%。而“把孩子举起来抛”和“对孩子说‘让母亲给你生个小弟弟/小妹妹’”也是受访者最容易见到到的“逗孩子”做法。另外,选择“弹男生‘小鸡鸡’”和“逗孩子喝酒”的受访者比率分别为4.66%及4.24%。
尽管只有4.66%的受访者觉得“弹男生‘小鸡鸡’”是最容易见到的“逗孩子”方法,但这种方法却是受访者选出的最讨厌的“逗孩子”做法,选择比率达31.36%。“逗孩子喝酒”则排在第二位,有19.07%的受访者选择。而作为最容易见到的“逗孩子”方法第一位,“对孩子说‘母亲不要你了’”这种吓唬孩子的做法,也成为受访者第三讨厌的方法,选择比率为18.22%。
两成受访者会阻止其他人“逗”我们的孩子
当被问及怎么样看待这类中国式“逗孩子”的做法时,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觉得,这类“中国式逗孩子是陋习,应该纠正”,具体选择比率为 74.15%。而另外25.85%的受访者则表示,这类“逗孩子”的做法“只不过开玩笑,注意别过分即可”。
尽管超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很多“逗孩子”的做法是陋习,应该被纠正。但当遇见其他人“逗”我们的孩子时,仅有21.6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会加以阻止,绝大多数受访者则会“依据亲疏程度和逗弄孩子的方法来决定是不是阻止”,比率为74.58%。另有3.8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会阻止其他人“逗”我们的孩子。
面对“逗孩子”的行为,受访者具体又会如何解决呢?调查结果显示,39.83%的受访者表示,会“看孩子有哪些反应”,假如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再加以干涉。而31.78%的受访者则觉得,应该“平常多关爱孩子,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如此面对其他人“逗”的行为,孩子就不会随便受伤害。直接选择“制止‘逗孩子’的大人”或者“把孩子抱走”的受访者比率则分别为20.76%和5.93%。
“我被‘逗’伤害过,我反对逗孩子”
上海的何女性,小时候被邻居抱着玩,结果被烟头烫伤了眉毛,到今天还留着疤痕。“我目前特别禁忌大人逗孩子。”何女性说,她是八零后的母亲,她们这一代的母亲和老一辈的母亲对逗孩子的怎么看非常不同。以前的爸爸妈妈没意识,感觉逗孩子是由于喜欢。“但我是过来人,我是被逗过的,多少都有一些小小的阴影,所以大家八零后的比较禁忌大人逗孩子。”
何女性有个5岁的儿子,假如遇见有人逗她儿子,她都会直接表达我们的想法并制止他们的逗孩子行为。“我小时候参加宴席,常常会遇见大人用筷子蘸酒给孩子尝,我感觉这种方法,不只不卫生,而且筷子也大概弄伤孩子。”何女性告诉记者,她最怕遇见有的亲戚吃饭拿自己筷子要给孩子舔一舔,身为亲妈,她都不需要孩子的独立碗筷进食。
“难同意外人亲女儿”
季先生有个可爱的女儿,他回到家就爱抱抱亲亲女儿,但他都会先洗手洗脸,做好清洗卫生。“我非常难同意除去家人以外的别的人亲我女儿。”
季先生说,有人喜欢将孩子高高抛起。作为人父,他是极力反对的。该方法有非常大的危险性,一旦摔下来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孩子的大脑还没发育好,高抛还可能引起脑部损伤。
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逗孩子方法,但好像每种方法都有优势和弊端。季先生说,他不赞成目前不少逗孩子的方法,他推崇的方法是陪孩子玩耍。“玩耍是孩子天天最主要的功课,玩耍可以促进身心进步,陪同孩子玩耍是增进感情的最好方法,孩子也会在与人玩耍中逐步掌握与人相处之道。在一同玩耍过程中,要以孩子为主,除非涉及安全问题,不然可以让其随心所欲而为。”
现象
中国人逗弄孩子非常常见
早教专家周令瑜同意记者采访时表示,让孩子喝酒致残致死等伤害人身安全的案例比较极端,但中国人逗弄孩子是一种常见现象。大人像耍猴一样逗弄孩子做一些不适合的行为,怂恿孩子说脏话以取乐,这在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中比较多见,后果是污染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不可以不同善恶和混淆是非,而在城市中则可能容易见到一些言语的戏弄。譬如说,有人会逗孩子说:“你母亲生了弟弟不喜欢你了。”或者说:“你母亲回不来了。”
周令瑜表示,孩子没独立的存活能力,会把大人的玩笑话当真,听到如此的话会感觉非常恐惧,没安全感,有些孩子会因此惊慌哭泣,大人却以此取乐。而孩子的安全感是尤为重要的,有些孩子出现行为偏差,具备攻击性,伤害自己,其实就是由于缺少安全感。
对于有些孩子长得比较胖,有时大人会戏称其“小胖墩”、“小胖妞”。对此,儿童教育专家胡萍表示,孩子听到如此的称呼,会感知到自己不被尊重。在不被尊重的环境当中长大的孩子,也不会怎么样去尊重其他人,他的人格建构当中就形成“其他人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其他人”的倾向,正因这样,也致使大家成人世界里不少人不会怎么样尊重其他人。
追因
大人对孩子缺少尊重
对于中国人爱逗孩子,周令瑜表示,追溯缘由可见,大家的文化中对孩子是缺少尊重的,轻估了这样戏弄孩子导致的不好的后果。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也是一个独立的人。第二,这类大人基本上没什么主观恶意,但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甚至看到孩子纯真无邪的窘态时感觉搞笑,这种心态说到底是无知使然,其实已经对孩子带来了伤害。“孩子本来是非常单纯,对大人是信赖的,心扉完全打开。孩子一次次被欺骗、被戏弄将来,对这个世界就不再那样敢去信赖了。”
胡萍表示,不少中国人不会怎么样去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玩物、动物或玩具。“逗”字直接体现大家对孩子的不尊重,没把他们当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看待,这是中国文化当中的缺失,才会致使大伙感觉逗孩子是件快乐的事情。“逗”即是不尊重生命、不尊重别人的具体体现,不少成年人没从上一辈那里学到正确的婴幼儿教育方法,从祖辈习得的都是不尊重其他人,这也致使他们以类似的方法对待下一辈。
对策
与孩子互动应该真诚
“当亲戚朋友逗大家的孩子,大人要如何解决?可能碍于情面不好拒绝,假如爸爸妈妈不站出来制止,对孩子又会导致伤害。”周令瑜说,“但怎么样制止也是需要智慧的,既不要忍气吞声,也不必发脾气跟其他人大吵一架,可以非常智慧地借口带孩子走开,或者直接说,孩子不太习惯如此的方法交流。大人听到如此的话,一般会比较知趣。”
周令瑜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的反应也是孩子的榜样。大家的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一直会遇见不喜欢的场景,这是他要生活的环境,怎么样增强内心的力量,轻松掌握应付也是一门学问。
她提醒父母,也不要把这个事情看得太过紧急,反应太偏激。从正面、积极的一面去看的话,只须父母不要当帮凶,不是沉默无语,只须父母可以站在孩子身后给他一些支持和帮助,做他的后盾,其实结果真的没想象的那样恐怖。不要抱着哪个逗大家家孩子就跟他没完,甚至撕破脸的心态。刚开始就怀有非常大的敌意,那又是滑到另外一个极端去了。而且如此会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大家都不要来惹我!这也是不好的,孩子一点都逗不能,那一定更不是好事情。
周令瑜觉得,当其他大人与孩子有不当互动,戏弄孩子时,父母必须要站出来,智慧地去处置,礼貌地拒绝其他人逗弄,慢慢地也给孩子起到示范用途,教会孩子怎么样与其他人交流,怎么样表达我们的看法和感受。“到孩子长大一些将来,他也了解怎么样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