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南京警方日前破获了一块持刀打劫案,“劫匪”居然是一群十八九岁的高中二年级学生,而受害人是他们的同班同学。更让人吃惊的是,这类孩子在父母眼中几乎都是“乖孩子”。
现象:家的“好孩子”成学校的“小霸王”
“再啰唆拿砖拍你”,“有种留下名字电话,直接来干脆的”……这是几天前,北京的宋女性在互联网平台发现的“刺眼”文字,假如不是亲眼所见,宋女性如何都不相信这话是从自己儿子嘴里讲出的。
经过知道,宋女性发现了更叫人担心的事实,小文在学校里常常为一些小事与同学起冲突,被同学称为“小霸王”。“孩子平常在家一直挺乖的,学习成绩也很好”,宋女性甚至感觉小文有时还有的内向,还鼓励他多跟朋友们出去玩。问及儿子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小文说:“平常你们管我太多,让我有的压抑。我也了解说脏话、和同学打架不好,但感觉如此挺刺激,更像个男性。”
这让宋女性百思不能其解:“平常大家的家教是比较严格,但绝称不上严厉,而且待人处事的道理跟儿子交流得也不少,不了解他为何会去做所谓‘更刺激’的事情。”而小文的感觉是:“爸爸妈妈对自己学习的关注远远超越其他事情,他们让我不惹是生非,只不过为了能让我安心地坐下来学习而已。”
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金琰看来,类似宋女性家庭的例子,是目前中国爸爸妈妈们最常面临的问题。“父母应该懂一点青少年成长心理学,可是事实是,父母正在用有限的家庭教育常识、有限的教育经验和对孩子的无限时待、无限担心煎熬着自己。”
缘由:父母大多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
北京二十中高中一年级(8)班学生徐盈的爸爸妈妈为她买了一只小狗,让她又惊又喜,徐盈把这件事写在了作文里。徐盈的爸爸则在父母留言里写道:“相对分数,重点是掌握学习,尤其是要快乐地学习,这比好分数更要紧。”
可是持有如此观念的父母并不多见。“在目前社会角逐的重压下,在只重视升学率的观念还没得到根本扭转的状况下,多数父母还是会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这势必会降低对孩子全方位成长的关注。”中央教科所副研究员王小飞说。
金琰觉得,达成学校与家庭的德育共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现在学校依旧承担了主要的德育教育。有些父母一味对孩子施以‘高标准,严需要’,以为凭此就能教育好孩子;有些父母本来就带有不好的习气,在孩子面前也不重视我们的言行;更有些父母以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父母的教育观念需要得到更新。”
北京二十中副校长张万祥同样期望家庭能承担起德育工作的责任,“德育毕竟不同于文化课,只由学校承担,根本没办法达到德育育人的目的”。学校应该努力与家庭进行互动。“父母信”是二十中打造与父母交流途径的尝试之一。班主任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给父母写一封信,信中直接点评每个学生最近来的表现,同时他们每年都要力争达成对每一个学生家访一次,以期既增加教师对学生成长环境的认知,又能与父母充分交流学校的教育理念。
专家建议:家庭、学校、社会一同塑造学生成长环境
在金琰看来,家庭教育中的德育缺失,其实是整个社会对德育工作缺少看重和知道的一个缩影,这直接致使德育中“5+2=0”的现象。
“5+2=0”是指学生在校5天同意的教育,在周末两天就被接触到的负面现象抵消,甚至负面影响还大于学校的正面教育。福建泉州晋光小学副校长曾志安觉得:“社会环境跟教育理想的差距不容忽略。学生在学校学到的,被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一冲击,比较容易产生矛盾。”
对此,金琰开出了“大教育观”的“药方”:“不可以说我在学校学文化课是受教育,出了学校门放手书本就不受教育了。说白了,就是树立‘社会教育’的观念。”
据泉州教育局局长郑文伟介绍,近年来泉州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既立足学校教育,又看重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塑造了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互联网体系,收到了好的社会反响。王小飞向记者介绍了一些学校借助社区资源拓展德育工作的经验,譬如学校常常联合社区组织一些关爱孤寡老人的活动,不只组织学生参与,还邀请父母参加,让整个家庭形成为社会负责的观念,这将对孩子产生持久的影响。
金琰建议,政府可打造一个由文化、民政等多部门合作的社区工作协调机制,如此学校拓展德育活动就会容易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