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让不少“80后”“闻风丧胆”的家访、“请父母”好像已经成为“过去式”,借助微信、QQ、飞信等方法与父母交流成为不少教师父母之间交流的“新正常状态”。家访变“微访”,这样变革,什么该坚守,什么该适应?
“家访?听倒是听说过,但仿佛周围同学都没‘中过枪’吧?”在山西大同一所高中读高中三年级的刘宇说,周围要好的同学“从小到大仿佛都没被家访过。老师去家?多可怕啊!电话、短信、微信、QQ这么多方法可以选择。”
在不少“80后”“70后”看来,家访已成回忆。“小时候老师每学期都会去家坐坐,和父母聊一聊,也不肯定都是告状。”在国企工作的相少华说,年近三十的他在小学时还和不少同学谎报过“你完蛋了,老师要去你家家访”的消息,最后结果是被当时的班主任“一顿整理”,“当时不少同学真被吓到了。”
新华社记者与不少区域基层教师交流中发现,校讯通、飞信、QQ群成了家校交流的主力途径,“监控”更严、互动更快、“有事就说”是新型交流方法的显著特征。“有哪些需要就在群里说,放学时间、放假安排、作业布置直接发到父母手机上。”大连第二十三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刘妍妍说,“和父母面对面的交流不会像以前那样频繁。”
争议接踵而来,新媒介的“新交流”与面对面的“心交流”孰是孰非成了教师节里的热门话题。“现在的孩子愈加活泼,更有主见。”北京第五十六中学习政治班主任冯乐说,“不少孩子感觉家访会侵犯‘隐私’。”在她看来,入学登记时父母甚至可以不需要填写工作单位,“对家访产生抵触也就司空见惯。”
家访的愿望和顾虑并存成为不少教师的“隐痛”。“家访和‘微访’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说,“新技术革命中有来的教育消亡论、教师消亡论嚷嚷了那样多年,正常的教育被取代了吗?当然没。”邬志辉觉得,二者结合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与父母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形成更全方位的师生评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由于教育评价体系的错位,不少地方的家校交流仅仅就是作业本上签字、考试成绩解析、提分方法商讨。”一些专家觉得,在邀请父母进行教学任务配合同时,通过父母会、家访等方法让其真的参与到学生成长过程中,借助新媒体方法进行反馈互动,才能真的形成教育办法和理念的“家校”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