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日,《广州日报》报道了东莞一名14岁的女生由于怨恨爸爸妈妈偏心而杀死9岁妹妹的惨案。这位姐姐叫小媛(化名),出生之后就被爸爸妈妈送回了重庆老家,9岁时才被接到爸爸妈妈身边,而妹妹小春从出生起就一直跟着爸爸妈妈。
姐姐早早辍学,沉默寡言,妹妹乖巧伶俐,学习成绩又好,所以爸爸妈妈对姐姐的态度一直批评多于鼓励,常常让姐姐让着妹妹。6月30日晚,姐姐小媛对妹妹说:“你闭上双眼,咱们做个游戏吧,我给你个惊喜。”当妹妹闭上双眼后,姐姐从背后勒住妹妹的脖子,并用水果刀杀害了妹妹。小媛在警察审询时怨恨地对妈妈说:“你们不是心疼妹妹吗?我就挖你们的心头肉!”。
小媛杀害妹妹有着留守儿童和爸爸妈妈偏心的双重缘由,虽然小媛9岁之后被爸爸妈妈接到了身边,但童年与爸爸妈妈的隔阂,使得她和爸爸妈妈缺少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也失去了与爸爸妈妈有效的交流途径。青春期本身就是敏锐、自卑、容易冲动的年龄,爸爸妈妈对小媛封闭内心的忽略和对妹妹的偏爱,致使了她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酿成了这个悲剧。
伴随中国二胎政策的放开,爸爸妈妈对子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会愈加突出。对于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假如爸爸妈妈偏心偏爱没公平公正的规则,那就意味着成长的灾难。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大让小”的观念,会致使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所以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注意公平公正的原则。
不过在多子女家庭中,爸爸妈妈非常难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都认可的公平。当孩子感觉不公平常,爸爸妈妈第一做的应该是倾听,并鼓励孩子说出更多的不满:“你还有感觉不公平的地方吗?”有时候孩子感到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倾听,那种不公平感就会降低不少。第二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说源于己的想法,觉得怎么办才公平。最后爸爸妈妈要对孩子的不满和想法做出回报。爸爸妈妈不肯定非得根据孩子的想法去做,但必须要给孩子讲解自己做出如此决定的依据。
倾听、交流和关注最后都是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对自己拥有同样的爱,这也是孩子比物质分配的公平更为在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