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试中,很多学生常有因粗心而失分的事发生,照理“吃一堑,长一智”,下次不会再粗心了,可是日常却偏偏有如此的人:他考试粗心,失了分,痛苦得非常,可是下次还是沿着这条公式走:粗心——失分——痛苦。为何会如此呢?
我觉得有两方面是什么原因:一是,不好的习惯不是一天培养的;二是,“粗心”没能引起足够的看重。我曾听说过如此的话:“‘粗心’扣分有什么关系!我只须懂。” 言外之意“不懂”是可怕的,“粗心”是不值得哀愁的。甚至有的父母也有这种想法“我那孩子不是不会,只不过粗心。”如此,“粗心”便成了一种“光荣”的东 西,一种“合理”的东西,虽则有的人也说“不好”,但那是轻描淡写的。于是“粗心”的存在也就合法化了。
剖析风险,警惕粗心
不知害,焉知改?因此,剖析粗心的害处是十分必要的,剖析风险,组织学生自我剖析。由于如此做能达到“自醒”的目的。同学的剖析,不但使自己吃惊, 而且使全班同学猛醒:平常考试还有下次,如果是高考考试如此开弓已没回头箭,一考定终身可如何解决呀,粗心确实是十分有害的。
每一个学生粗心的真的缘由
1、心神不定的
有不少学生念书和作业心神不定,他们或者东张西望;或者摸这摸那;或者谈话说笑,总之,人在教室,神飞室外。如此,粗心的事便容易发生,“理想”写成 “理论”,“3+2”会写成“3×2”,有时嘴上念叨着这个字,到纸上又变成另外一个字,这便是心神不定,精神分散所致。
2、自以为是的
在大家的头脑中,对见过的东西,印象总是是非常深的。如此,当他们遇见“脸模儿”和见过的差不多时,便以为就是见过的,满心欢喜地按见过的做。譬如有些 学生把“兵民”读成“民兵”,把“肠胃运动”写成“肠胄运动”。于是,便可依据孩子“自以为是、不以为非”的心理特征,将“熟脸儿”题目稍加改动,便使不 少粗心者“上当被骗”。不是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吗?考试后,一个同学说“那题目简单,考试前老师刚刚说过”,另一个说“什么地方呀,问的问题不同。” “啊?”前者傻眼了。因为“自以为是”,有的学生不愿复看看过的题目,即便看也是走马观花,使本来可以防止的错误而不可以防止。
3、意绪匆匆的
这样的情况最常见,或是因为考试时紧张,或是因为急功近利,有的人心情急躁,意绪匆匆,这种情绪害了很多人。有的学生把《我的理想》写成《我的理论》。 目前考试分一卷二卷,一卷都是选择题,要涂到答卷卡上,有的人没看清题号,就横着或竖着涂下去,电脑读卡时可是六亲不认,致使选择题全军覆没。因为这种作 风,做数、理、化题目时,也只看个大概,便动手运算,结果花了非常大的功夫,题目还是做不出来。到了此时,应该重新审察题目,并且慎之又慎了,可是不,他们 仍是不看题目,而是只作运算过程的验算。题目已看错,检验运算过程有什么用呢?
这种作风还表目前“漏”做题目上,他们只看试题的正面不看试题的反面,结果反面的题目漏做了。有时因为某些题目暂时做不起来而搁下,结果搁下的题漏做了。
4、孩子的能力问题,“粗心”反映了他们大脑注意力的持久性和力度的不足。
培养专注,克服粗心
1、就是平常考试、看书、做作业精力要集中。因为长期培养了这种习惯,因而不但学习效率高,而且考试极少因粗心而失分的。
2、专门用一个小时时间,通过和孩子一块阅读文章,完成阅读作业来培养孩子的专注度。
3、在日常借助所有机会来培养学生的专心细致。通过天天检查作业给予孩子鼓励和表彰
学习技巧,防止粗心
只须哪一种办法对防止粗心有效,就学习哪一种办法,用哪一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