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同学问我,大学四年你是怎么样做到看了1000部电影,读了300本书,还能写那样多念书笔记的呢?
简信评论实在来不及一一回复,但作为一个走过四年的学姐,感觉关于念书的问题,确实需要一答再答,所以,想到写这篇文章,给马上上大学或者是已经大学在读的你们。
关于念书,我确实有话说。
第一先进行一个定义的澄清,我在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念书,并不是课业需要内为获得有关成绩和绩点的念书;我这里的念书,主如果指为达成自我价值、常识水平的提升而进行的自觉的念书行为。
1.念书的目的和态度
爸爸妈妈工作较忙,我小时候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和奶奶在一块。由于奶奶年轻时很喜欢念书,所以我家里的藏书虽不算极其丰富,但对童年时候的我来讲还是绰绰有余的,从名著经典到漫画随笔,我在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有了轮廓性的认识,并有了一点点阅读基础。
从我真的完整的读一本书时开始,我的父母就告诉我,念书之目的,不在于量和多,而在于质和精,认真读一本书,了解其想说的内容,继而吸收其思想和精华,最后再转化为我们的东西,这才算是将一本书读完了。
由于这个态度,从小我念书时,就尽可能弄了解一本书的意思,并尝试对其进行理解。当然,后来我才了解,在我当时那个年龄想做到对一本书真的理解是一件太难的事,且不说大部头的名著经典能把字认识读完就很好,连童话也只能是了解一知半解。
记得当初读《海的女儿》,读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她居然会为了一个没爱上我们的人付出生命,是多么的不值得呀。当年念书只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但后来伴随阅读量的增多,才了解,辩证的看问题是一件多么高级的能力。
虽然,未能完全做到吸收思想精华和转化为我们的东西。但我一直相信如此的念书目的,念书是为了让我们的眼界思路得到开阔,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念书不是为了读了读,是为了健全自己而读。
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我在完成学业需要的任务以外,一直坚持念书,这日渐成我的一个习惯。
2.我的大学念书生活
假如说,从小学到高中期间的念书时间不完全由自己掌控的话,那样到了大学自己实在是拥有太多念书时间了。小时候,奶奶就对我说,你那样爱念书,到了大学就使劲读吧。
事实上,我的大学并不算出色,但可能相对相同种类型的学校而言,它有一个丰富的令我认可的图书馆。图书几乎每周都有更新,而且是由学校指派专门老师对近期的热点书本筛选采购而来。真的想在此第三对母校的图书馆表彰一万次,确实,直到目前我依旧很想念我的图书馆,和与我相交甚好的几位管理员老师。
说说我的大学念书历程吧。
大一入校时,我依据喜好参加了三个社团,刚刚入社团时,活动不少,加上大一对不少事情都不懂,所以也看上去格外忙碌。常常几件事来回忙,没规划,效率很低。大一的第一个学期,我的念书时间不多,天天只能抽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是完全是自己可以待在图书馆的时间,甚至有些时候这期间是根本没的。
说实话,由于长期坚持阅读的习惯被打破,那段时间,我整个人都很低落,而且精神状况不太好,天天忙碌,却没深思独处的时间,这让我感到有点烦躁。
不过最好的是,由于长期让我培养的念书习惯和记忆习惯,在期末考试背背背就能考的很好的专业考试下,从第一个学期开始我就维持着排名前列的成绩,并且四年如一。
从第二学期开始,我就意识到,自己不可以再如此胡乱的忙碌下去,我需要要做一些取舍,才能把我念书的喜好保持下去。经过考虑,我索性把三个社团去掉了两个,只维持了一个我最喜欢的社团。后来也是在这个社团里,我采访到了市道德模范、校长、老师和各位出色的学生,写出了上百篇新闻稿和评论。
后来想想,根据我们的兴趣和真的的爱好做事反而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把事情做好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灵的轻松快乐。
所以我真的的大学阅读生活可以说是从大一下学期开始的,从那时起我有了比较稳定的天天两小时看书时间。
由于之前的阅读毫无规律和逻辑性,东看一本西看一本,所以,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我给自己拟定了一个可以实行的计划。
我比较喜欢我大学专业的有关内容,所以,我坚持每周要读一本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书本,然后再依据兴趣喜好进行阅读。兴趣喜好阅读的部分也有肯定的规律,譬如近期在读一位作者的书,那我就尽量把这个作者的书本都安排在这几周来读,从而对这位作者的有关思想有系统的认识。我把这种方法称为“1+1+N”。基本维持每周完整的读三本书,依据N的状况对本月的念书状况进行调整。
这种念书状况,一直持续到我大三下学期,那时我开始筹备考研,由于要全方位复习,我的这种念书模式从5月份开始中止。
3.我的念书技巧
不少人非常诧异我是怎么样做到读那样多书还能记住的,包含大三的时候,老师找我给新生讲技巧,不少学弟学妹们有此困惑。
我发现自己有一个优势,就是念书速度确实不慢,而且读完后,重点内容记忆还很了解。特别在读小说的时候,我的速度或许会更快。
不少人问我这一点是怎么样做到的,我也和一些由于念书而认识的朋友交流过这一点。刚开始我总把它归结为天分,但后来我经过考虑感觉这可能与我一直维持阅读,读得多有关。
大脑的主要任务是感知外在世界,获得信息数据,在此基础上做出反应,由于长期的阅读是大家的大脑自然开始打造有关的常识碎片,在有新常识进入时,则会唤醒有关的要点,从而获得新旧常识的建构。由于读得多了,常识碎片就多了,所以新旧常识愈加容易产生联系。
另外,这类常识要怎么样记忆呢,我的办法是坚持做念书笔记。
我做念书笔记比较多的时候,天天能手写到5000字左右。后由来为手写实在耗时且不容易于,我开始用一些app做笔记。
我的念书笔记不是读到哪写到哪,是在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对整本书做笔记。也就是说在读的时候,我会把一些印象深刻的句子用铅笔轻标出来,并记录页码,等到整本书通读完成后,我在整体做笔记。
我的笔记内容主要包含:纯粹的常识、作者看法、书中出色段落这三个部分。并且最后对整本书做一个提纲挈领的大意总结,包含主旨思想,个人感受。
纯粹的常识是固定的、自己不了解的常识。无论是人文社会还是自然科学,总有一些大家不了解的常识。举例,《骆驼祥子》是老舍写的,老舍原名舒庆春。不了解的话就下来,诸这样类。
作者的看法,是指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怎么看,这种主如果一些评论的书中,或者一些名家之作中。
书中出色的段落包含你想记住的原文句子、词语等。
我一直坚信单纯的念书是不够的,必须要做笔记,只有做了笔记,加深印象,才可能真的的记住。
以上基本就是我的大学念书历程,如此的阅读状况下,我完整的读完了300余本书,做了近十万字的念书笔记。
我四年的笔记本
念书是一件非常妙的事,它最有意思的事情在于读完一本书你会获得满足感和收获感,过一段时间,或者过非常长一段时间,有一件事触发了你关于这本书的记忆的时候,从实践里第三感悟到这本书的道理,那种感觉会很幸福。
这篇文章,写给马上上大学和已经是大学生的你。和不少人相比,我非有天才式的聪颖,但一直相信念书的力量,并且确实从此中受益。
这是我的念书经验,由于个体的差异,可能并不完全合适每个人。期望读到这篇文章的你,假如想念书的话,可以从我的历程里获得一点点收成,并转化进我们的念书过程里。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