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些家庭中两代人的关系搞得非常紧张,父母还大惑不解,大家真心实意地为孩子,可如何出现了如此的结果?其实,问题还是出在父母身上。
不少父母觉得既然是教育,就需要采取刻板、重复的说教模式,于是整日不断地批评、指责,不但收不到正面的教育成效,还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就会感觉伤害了其自尊心,甚至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假如爸爸妈妈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愈加强烈。难怪此时,很多父母常抱怨孩子愈加叛逆了。而很多孩子却说,爸爸妈妈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父母和孩子在“对着干”。
爸爸妈妈管教子女总是有两种心理状况: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感觉自己对子女具备绝对权威;二是爸爸妈妈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期望子女能达成自己想达成、但没达成的理想。因此,爸爸妈妈总是把我们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爸爸妈妈的设想去生活。爸爸妈妈要管教,孩子要独立,于是矛盾势必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些不与爸爸妈妈交谈,有些对父母阳奉阴违,有些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父母光满足于表面上知道孩子是不够的,父母需要学点心理学常识,知道逆反心理产生是什么原因:一是好奇心。比如:一些不健康的文静作品,越是受批评,大家就越想看,并挖空心思要到手,这类都是因为好奇心的原故。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觉得你是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这是大家心理进步的一般规律,因为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父母应依据孩子的心理,循循善诱,进行教育,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擅长理解孩子,与他们打造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掌握擅长与孩子交流,与孩子打造好的交流关系。下面是心理专家推荐的五种交流办法,在这里介绍给父母:
一是创造“听的氛围”。让孩子坐下来与你认真交谈,这非常不自然,要创造一种自然的环境,和孩子保留特定的时间,晚饭是推荐家庭时光的要紧机会,爸爸妈妈对孩子每晚所讲的内容非常有兴趣,孩子会感觉有种被尊重的感受,自然就会与爸爸妈妈主动交流。
二是掌握“平行交谈”。作为爸爸妈妈,无论你多忙,都应注意一下孩子在做什么,并尽可能抽时间与之讨论,交谈时多听听孩子的建议,这种非对抗性环境对爸爸妈妈、孩子都非常合适,尤其是爸爸,采取一种平等的谈话方法,可以避开所谓的“冲突”。
三是充当“顾问角色”。爸爸妈妈给孩子建议,甚至好的建议他们也会会不理睬,他们需要的是顾问、支持者。当你了解孩子犯错,要紧的并非急切地提出严肃批评,而是帮助他们把事情弄了解,让孩子了解错在哪儿,以后该如何解决。
四是给予孩子“个人空间”。孩子不期望爸爸妈妈完全控制他们的生活。过多干预孩子的隐私,他们会有情绪和不满,或许会常常躲避你,隔阂会进一步加剧。
五是不便说就写下来。一些专家建议爸爸妈妈写下那些孩子不愿听或拒绝听的话,当你把事情、道理写下来,等孩子安静下来,将本子拿给他们看时,可能对他们有所启发,对解决一些事情或许会愈加有效。
父母应该了解,每个人都期望其他人尊重自己,孩子在家里也势必有这种心情,父母只有理解和尊重孩子,所说的话孩子才会去听,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能达成把孩子培培养为有用之才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