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2005至2006学年,国内仅有65名初中生持因私护照去美国读中学;2010至2011学年,中国有6725人到美国去读中学——5年增长了100倍;
在海外完成从中学到大学学业,需要两三百万元的投入,国内中产阶层正在崛起;
“入学难”、“择校热”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任重道远……
现年13岁,在广州天河区就读至小学5年级的吴比是海量“低龄留学生”中的佼佼者。今年5月,在英国伊顿公学的入学奖学金考试中他荣获第八个五年计划5、,成为第一个考取世界顶级中学——伊顿公学奖学金的中国少年。
和吴比类似,近段时间,就在海量应届考生和父母忙于高考考试和中考之时,一些考生和父母在为申请出国留学的各种手续奔波。据统计,2010至2011学年,中国留美学生总数比上一学年增长23%,其中本科生的增长幅度达到惊人的43%;高中生出国学习人数已经占总留学人数的22.6%。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一波出国留学的浪潮掀起,近年来,中国学生出国人数在达到最高峰的同时,年龄也愈加小,很多父母送孩子出国读大学、读高中,甚至读婴幼儿园……
1.中国学生赴美读中学:5年增长100倍
2012 年新年,是17岁的湖南岳阳女孩卢燕离得远远的爸爸妈妈,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美国度过的第一个新年。中国的除夕夜,在美国是白天。“电话里,听着家热热闹闹和外面的 鞭炮声,真的非常怀念在家春节的日子。”挂了电话,在美国肯特中学就读的卢燕擦了擦眼角,整理好情绪,重新回到教室里继续下一堂课。
据美国国土安全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至2006学年,国内仅有65名初中生持因私护照去美国读中学;到了2010至2011学年,中国有6725人到美国去读中学——5年增长了100倍。现在,虽然国内本科生申请出境学习仍是主体,但高中生的比率在不断增大。
“想家的情绪平常还可以克服,最可怕的是来了这半年,新鲜感过去将来,心里的迷茫和不安。”卢燕感觉,半年的美国高中生活和她原来的想象大相径庭,困难接踵而至,“没了父母在身边,只能自己一个人承担,有时感觉精神快要崩溃了。”
低龄留学的难点和困惑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小留学生身上。对于不少高中甚至初中就一个人出国留学的孩子来讲,海外求学生涯不亚于一场炼狱——陌生的语言和环境带来的孤独,教育体系不同带来的学习重压,还有一些经济条件不够好的孩子被迫在打工和学业之间劳碌奔波……
正在英国伯恩茅斯学校读高中一年级的浙江温州女生张晓感慨,出国将来不能不逼着自己去洗衣服、烧饭,才发现做好这类真困难,她苦中作乐道“出国前真应该读读另一家新东方”。
接 下来要面对的则是交流困难。“美国人家天天晚上会有固定的家庭时间,一家人围坐在一块聊天,刚到寄宿家时我不太善于这类,彼此找不到一同话题,恨不能找 个地缝钻进来。”卢燕说,为了防止一直格格不入,她正在试着融入。在低龄留学生中,甚至不乏承受不了这种文化冲击,舍弃留学,重返国内念书的例子。
最 不容易显露在外的,则是小留学生的心理重压。在海外的教育评估体系当中,高中阶段的成绩单和导师评价都是至关要紧的,评价过程也更为严格。因为不是“一考定 终生”,从某种程度上说,留学生甚至比国内高考考试更需要持续的努力。“来这儿两年,学习任务还算轻松,但我极少在凌晨1点前睡觉。”正在巴黎上高中一年级的北京学 生刘琳说,自己出国就是奔着名牌大学去的,不可以有一丝松懈,“不然对不起爸爸妈妈付出的学费和操心。”
2.主动选择或被动逃离: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李先生的孩子正在哈尔滨上初中三年级。早在一年前,他就开始打听送孩子去新加坡留学的有关事宜。“趁孩子年龄还小,早点送出去可以让他更快适应外语环境,训练自理能力。”李先生承认,自己是看到周围不少朋友都把孩子送到海外后才动心的。
从1999年出现低龄化留学的第一波小高潮以来,关于低龄留学利弊的争议一直沸沸扬扬,从未停止。
一种常见的看法觉得,选择低龄出国的孩子大多是国内的中等生甚至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在以后的升学、就业上缺少竞争优势。李先生的怎么看也印证了这个看法——“不想再让孩子在千军万马中挤‘高考考试’这条独木桥,所以大家做父母的才选择了让孩子出国‘镀金’。”
“国内升学重压大、对海外教育规范的高预期,都是导致留学低龄化趋势的重要原因。”一位资深美国高中留学顾问指出。
学校教育的问题既是学校自己的问题,也是教育系统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在这种重压的背后,则是中国教育所遭遇的信赖危机。
李先生说:“目前,孩子天天平均上6—7小时的课,放学后还要上补习班,回家后还要做3小时的作业。基本上没时间训练、娱乐、和朋友交流,晚上10点左右才能上床睡觉,但学习成就并不如何叫人认可。”
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系和模式中,孩子承受的重压非常大。面对愈加多的课业重压和效果并不显著的补习,一些父母不管孩子适不适合留学,不管承受多大经济重压,都挖空心思送孩子留学。
与应试教育同时,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也让不少父母心存忧虑。“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平衡、地区不平衡让中国学生‘入学难’、‘择校热’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教育掌握副会长朱永新说,“从国际的惯例来看,公办学校应该提供相对平等的、尽量优质的、面向所有老百姓的基本教育。不少国家不少地区有规定,所有学校建得都一样、配置都一样,教师相对流动、教师的配备一样。一个孩子无论进什么学校,都能遭到基本一样的教育,但大家目前不是如此的。”
他强调,目前,最根本的还是政府应该缩小差距,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均衡。
伴随择校问题的愈演愈烈,在北京等大城市,不少重点学校都被学生和父母“挤破了头”,孩子就学俨然成了“拼财力”、 “拼关系”而不是“拼能力”。面对这种“千军万马”的重压,不少父母选择了把孩子送出国门,选择了暂时的“逃避”。
中 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从2008年以来,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加,且呈爆发式的增长。2008年出国留学人数为18万 左右,而到了去年,此数字达到了近35万之多。而近两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舍弃高考考试,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每年大约增长20%,十八岁以下考试报名托福的比率比上年增长一倍。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对那些合适出国学习的学生,留学是一个机会;反之,对不合适的学生是一种煎熬。”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表示,对于尚未成年的“小留学生”而言,低龄化的出国留学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
白章德说:“我感觉适合的年龄最好是大学毕业将来。最好可以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甚至高等教育,再依据孩子的自己条件和兴趣喜好选择是不是出国。如此不盲从,也可以让学生有完善的人格,并选择健康的进步轨迹。孩子同意教育的过程很短暂,一旦出现偏差,就非常难弥补。”
3. 留学热潮催生产业:警惕“鱼目混珠”
根 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考考试报名人数为1020万,当年有750万应届高中毕业生考试报名,所占比率为73.5%。而依据全国教育事业进步统 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应届高中毕业生为834万人,这也意味着当年有84万高中毕业生舍弃高考考试;2010年,弃考人数为81万多人;2011 年,舍弃高考考试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仍为80万多人。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达21.1%。低龄留学、就业重压、经济问题都是高中三年级学生弃考是什么原因。
中 国留学生激增的驱动力是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中产阶层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指出,目前国内中产阶层数目逐年增大,1999年国内中产 阶层大致占15%,2008年达到22%-23%,大致每年增加1%。培养一个孩子在海外完成从中学到大学阶段的学业,需要两三百万元人民币的投入。一方 面,愈加多的父母拥有了如此的经济条件,不局限于新富和中产阶层,甚至大城市的工薪族也想卖掉一套房屋,作为孩子的教育投资。
走出国门,在上个世纪末对中国人来讲,仍然是某些特殊人群的特权。伴随中国人的家庭经济实力增强,普通百姓收入和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愈加多的父母有能力把孩子送出国门,同意外国常见来讲比较灵活和一流的教育,增强他们以后在社会上的竞争优势。
相比于在国内完成高中教育将来再出国,低龄留学国外,是不是在海外的“扎根”能力就越强?
15 岁就留学法国枫丹白露高中的东北学生范元波目前回想起当年的留学生活,记忆中最大的困难是融入当地的文化,“初来乍到,对海外的历史、文化和娱乐都不了 解,非常难融入当地的社交圈”。回国将来,他觉得自己对中国社会的认知、社会关系的打造及处置上比较欠缺。“国内外价值观上的差异,对大家这类从小就在海外 生活的人来讲需要重新适应,非常难。”
“留学国外的年龄越低,孩子子适应当地语言能力越强。”华东师范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主任陈弘觉得,低龄留学国外也存在着肯定的不良反应,譬如监护人不在场,假如孩子自制能力较差,容易学坏,非但没学到常识,还挥霍了爸爸妈妈的资财。
在中国的留学热潮面前,各国政府把招收中国学生作为其教育国际化的要紧举措。近年来,各国纷纷颁布留学政策,吸引中国留学生。其中,不乏借机敛财的不合法留学机构,其实质宣传的东西和最后学生得到的结果相差甚远。
“某些国家将教育产业化,从政府到学校到留学服务机构,都在争抢生源,而争抢的最后动机在于‘钱’。”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程星博士指出,“假如教育的动机是‘钱’,那样这种教育是不可能有水平的。”
为此,留学专家也提醒学生父母,选择留学机构时要强调透明化,当心掉入“鱼目混珠”陷阱。要弄了解申请细节、程序等,明确服务合同,并充分知道所选学校,不要完全依靠中介机构,应随时监督其进度和内容。
数字链接
国内出国留学人数超230万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留学处处长苗丹国近日透露,截至2012年3月,中国官方累计统计的出国留学人次超越230万。30多年以来,自费出国职员200万 人以上,占各类留学职员的九成。据统计,2011年自费出国留学人数是2000年的10倍,仅2011年就有31万多名自费留学职员赴国外。依据历年统计 数据测算,以后若干年内国内出国留学人数将以高于20%的年增长速度递增。
自费留学市场超200亿
近 几年,国内自费出国留学人数每年以20%的比率高速增长,其中约70%的学生同意过留学中介或者培训中介的“服务”。假如按2011年31万留学职员的七 成、以每个人向中介机构“贡献”了守旧估计的一万元计算,这个市场已近25亿元;假如加上各类名目的留学考试培训,市场超越两百亿元。按现在每年20%的增 速来看,5年后,每年出国留学职员将破百万,届时中国的一线城市将进入“平民留学”年代。
72.02%留学职员学成回国
据 教育部统计,2011年度国内出国留学职员总数为33.97万人;各类留学回国职员总数为18.62万人,其中:国家公派0.93万人,单位公派0.77 万人,自费留学16.92万人。截至2011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职员有142.67万人,其中110.88万人正在海外进行有关阶段的学习 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留学回国职员总数达81.84万人,有72.02%的留学职员学成后选择回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