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末的父母会你去参加了吗?开完父母会回到家,你和孩子之间有什么样的交流?父母会牵系着老师、父母和学生,却常常成为了孩子的梦魇,父母的焦虑源。或许,调整一下老师、父母、学生三者的角色责任,事情会变得不同。
【事件回放】
学校举行期末父母会的日子,在校门外等待爸爸妈妈的初二学生韩芮告诉记者:“父亲去开父母会,我心里却像揣着个小兔子,不了解老师会在这次父母会上告个状还是表彰一下。”有学生告诉记者,怕老师谈学习成绩,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男孩称,他曾叫人代开过父母会,雇人代开父母会的多为学习成绩差、纪律差,甚至是常常打架斗殴的学生。“雇用的大多数是摩的司机或者农民工,价钱可以商量,一般一小时二三十元,有时得六七十元。”
“价格比较合理,大家也能同意,非常重要的是不需要听爸爸妈妈没完没了的批评。”榆林第一中学高二的高军说,他们班上不少同学都找人代开父母会,常常把老师都弄得无可奈何。
“去学校做什么”老师、父母和学生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孩子为何想冒着被发现、被批评指责的风险雇人开父母会?在廖丽娟看来,这中间存在着不少偏见和误区,曾在学校任教的她表示,不少学校精心安排父母会,是想让老师、父母一块学习和推荐教育孩子的理念、经验。但,学校生活在大家的文化里,好像只包含学科学习,并没更多强调那是一种生活状况。换而言之,孩子去学校就是为了学习本领,于是,老师需要向父母汇报孩子在学校里面的学习成绩——那是学习本领的外在表现。父母去开父母会也只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由于他们觉得去学校就是学习。这是大部分老师和父母之间约定俗成的定义。因着这份约定俗成,他们之间比较容易形成双方都比较接纳的模式。而这个模式一般和学生理解的学习有非常远的距离。
廖丽娟曾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做过调查,对于“去学校是做什么的”,大多数学生的答案和学习有关系,但总是更多是学习生活。有学生说,是去和同学玩;有人说是为了降低一个人呆着无聊;有人说是为了看看有哪些好玩的事情;有人说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啊……
从这类答案中,大家比较容易发现,老师、父母、学生三者之间,总是是老师和父母之间容易达成一致,却与学生的想法相去甚远。这会让学生感觉,父母会只不过管着他们的成年人串通一气来压制他们,和学生自己关心的话题没多大关系。由此,他们雇人参加父母会,或者请家最少发言权的父母,譬如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去参加父母会,也就变得好理解了——反正,尽可能不是那个容易和老师达成一致的人就好。
“见父母”成了孩子的梦魇总是是成人吓唬的结果
“见父母”是不少孩子心中的梦魇。之所以会如此,总是是成人吓唬的结果。日常,大家不难听到不少父母对孩子说:“你不好好表现,当心我明天打电话去对你说老师。”也常会听到不少老师对学生说:“你再继续如此,下次就把你父母叫到学校来了。”廖丽娟坦言:“我获悉的状况是,老师和父母之间真的不仅仅是告状,也真的不是在讨伐孩子,但不了解为何,却给孩子制造了一种烟雾弹。这使得孩子谈‘见父母’和‘父母会’色变。就好比不少父母当孩子叛逆时就会说:‘你不好美味饭,到时候生病了,就让大夫给你打针。’最冤枉的是大夫,明明是和父母一块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角色,却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个恐怖角色。难怪不少孩子还没到医院,已经吓得嚎啕大哭。”
怎么样改变孩子的这种几乎带有标签性的恐惧心理?廖丽娟觉得,仅需改变对孩子的暗示,吃饭就说吃饭的事情,别把大夫提出来;做作业就说做作业的事情,别动不动就说告诉老师……“父母假如有事情要和老师联系,可以和孩子一块商量这事情,并且征求孩子的建议——说什么不说什么。孩子有权了解自己成长中的不少事情要如何和父母一块去面对。”
批评孩子用正向的角度更有效
在和孩子推荐我们的感受、交流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先处置好一些我们的情绪。作为一位妈妈,廖丽娟推荐了我们的方法:“譬如我一般使用的做法就是,难过就对着先生哭一通,把这部分情绪处置掉,平和下来,再考虑怎么样与孩子交流,选择什么进行交流,什么直接过滤掉,还有就是如何进行交流。”
孩子难免会有一些错误,当父母需要帮助孩子调整某些行为的时候,廖丽娟提醒说,父母千万要记住,你批评的对象是需要调整的具体的行为,而不是这个人。她甚至鼓励尽量地正向批评。廖丽娟还举出具体的例子,譬如“你这个人,如何一直算错题目,一点都不仔细!”这是批评整个人,总是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或者让孩子感觉到消极暗示。但父母假如对孩子说:“你不是一直都蛮细心的嘛,上次那样繁琐的题目你都算得非常仔细,这次什么问题,这几道题目是如何了?看样子你需要好好注意了。”一方面表达了对孩子细心这个稳定的特质的正向保护,同时也指出了具体需调整的部分,表达了我们的需要和期待。
全能父母和老师让孩子失去成长的责任和动力
父母当然需要和老师有交流。但在关注的内容上,应该更多地涉及孩子的学校生活——包含考试、作业、运动、娱乐、人际关系、心理感受、困惑,与其他孩子有兴趣的话题,而不仅仅是聚焦在学科学习的部分。
父母、老师、学生三者之间常常还存在着角色责任的困扰。老师期望父母更懂教育,父母期望老师像父母,老师和父母的不断全能化,使得最需要面对自己成长责任的孩子好像没了责任和关系。廖丽娟指出,三者之间核心的角色是孩子,要不断地担当更多责任的是孩子,父母和老师则是伴随和提供肯定引领的角色。而现在的现实状况总是是老师和父母不断地变得全能和全责,致使各自都疲惫不堪,最后互相推诿指责,或者强强联手,失去成长责任和动力的则是孩子。
假如遇见问题和困难,父母和老师能让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中坚力量,告诉他,你可以选择向老师、父母或者同伴求助,父母和老师不拒绝、不指责,也不过度参与,各自把握好尺度,相信初、高中的孩子,能感觉到在这三者关系里面我们的掌控感,这会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面对我们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