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我感觉自己是个笨孩子嗳。”
你摆弄着我给你新买的钢笔,低着头说,“我原本非常喜欢的数学,上学期才考了80多分。英语本来是我的拿手强项,结果也退步了。我要上小学四年级了,书法还没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写得好。母亲,你有没感觉我笨呢?”
是的,我的孩子,在你还是我肚里的一颗受精卵时,我期待你生下来时就是个天才;在你一岁抓周抓到一根笔时,我许愿你以后必须要考上北大清华;在你两岁就爱上阅读时,我相信你长大一定天资聪慧;
在你3岁去婴幼儿园时,我暗暗把你和同班聪明伶俐的孩子比较,感觉他们都不如你;在你7岁捧回家第一张奖状时,我也曾激动地把你揽在怀里,惊呼道“我的孩子,你如何这么聪明呢”……
但,今天,当了9年母亲的我,看着长到9岁的你,最大的心愿是:
孩子,愿你当一个心怀热望的笨孩子。
为了讲解这个道理,我决定先给你讲一个笨孩子的故事。
他只上了3个月学,就因一直在课堂上提莫名其妙的问题,譬如,“老师,你给我说说风到底在哪儿”,“老师,你凭什么认定1加1等于2”,而被学校宣判为“低能儿”,撵回了家。
但他的母亲,并不觉得他笨,而是鼓励他,好奇什么就想方法去证实它。
在母亲的鼓励下,这个笨孩子爱上了实验,甚至为了赚足够多的钱购买实验材料,他到火车上当起了报童。
为了卖出更多报纸,他又在火车上搞起了印刷。卖报赚到钱后,为第一时间做实验,他又缠着列车长,将一节列车休息室当作他的实验室。
结果,实验不小心引发了大火,他被列车长打了一顿后扔出车外,从此耳聋失聪,终身残疾。
但,他没舍弃我们的热爱,而是一边流浪一边坚持梦想,以报务员的身份辗转多地,就算5次被免职,常常饿肚子,也没舍弃热爱的实验。
最后,他通过多次实验,创造出普用印刷机,将专利权卖给一家公司,赚得生活的第一桶金——4万美金。
拿着这类钱,他想把脑海里的更多想法,付诸于实验中,就开了我们的电气机械工厂,在实验——失败——再实验的路上,没办法停下,直至成功。
没错,他就是伟大创造家托马斯·爱迪生。这位生于19世纪的笨孩子,创造的留声机、电影摄像机,到今天还影响着整个人类。
他一生的创造有2000多项,仅专利就有1000多项,被美国总统胡佛称为“人类的恩人”。
他母亲南希说,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嘲笑她的孩子笨,唯独她不会,由于,她比全世界的人都了解,她的笨孩子沉醉于创造创造时,怀着什么样的热望,又是何等执着。
热望,才是一个笨孩子成为天才的燃料和动力。
我的孩子,母亲并不奢望你成为天才,但母亲期望你找到我们的热望。
为此,母亲决定再给你讲一个天才的故事。
这个孩子,一小就天分秉异,堪称天才。
用他一个人的话说,小学阶段,每一个学期的新书一发,他拿到手里翻一翻,基本不需要再学,就能考到95分以上。
由于天资聪慧,他在小学连跳了两级。从中学开始,他就被老师和学校推荐参加各种数学习物理竞赛,而每一次,他几乎都是载誉而归。
“那时,我就像一台考试透视仪,所有考试试题在我面前一过,都被我看穿到八九不离十。”他说,高考考试前的日子里,不少同学在挑灯夜战,在题海辗转,唯独他被老师特许可以不到校上自习。
高考考试时,他果然考上了北京大学。只不过,在那个高手如云、天才云集的园子里,他变得愈加不快乐,甚至沉浸于一个终极问题,烦恼无比——人到底为何活着?
为成绩而活?为荣誉而活?为财富而活?为面子而活?为爸爸妈妈而活?为后代而活?
抑或,为自己而活?但自己又为何而活呢?
他患上了抑郁症,变得消极而沉闷,易怒又暴躁,甚至在某个和爸爸妈妈发生激烈冲突的寒假里,差点纵身跳进老家小城的一个湖里。
“不少人都劝我,你要坚强啊,你多幸运啊,你一小都这么出色,千万不要自毁前程啊。”他说,如此的劝说,不只让他感觉愚蠢可笑,而且让他愈加崩溃。
后来,他遇见了一位精神科大夫,大夫淡淡地问他:“你喜欢什么呢?画画?写作?弹琴?做饭?跳舞?体育?喜欢什么,就去干什么呗。”
他突然想到,四年级之前,自己一直都爱画画,而且画得还很好。后来,为了迎战考试和竞赛,爸爸妈妈就把他的颜料和画板都收了,他也就不再画了。
他边吃药治疗,边在大夫的建议下,重拾画笔。他画了一幅又一幅,都不太好,但,当他投入到绘画中,和笔下的花草虫鱼、山水人物开始对话时,他慢慢感觉自己活过来了。
“人只有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时,才会感觉到自己还活着。”他说,击败生活困境的,是在正在做着的喜欢的事情里,找到一个热乎乎的自己。
母亲之所以了解他的故事,由于,他是母亲的读者,他在抑郁期间,曾来过两封信。正是他的故事,让母亲了解:
最后给一个人期望的,不是天才的光环,不是名校的加身,不是外面的赞美,而是他找到内心的热望,并跟伴随热望,踏上的一条温热的路。
而踏上这条路的人,未必是天才,未必非常聪明,未必就出色,有时,他甚至看着有点傻,有点笨,有点不合时宜,有点笨手笨脚。
但内心的喜欢和期待,会让他在不断赶路的岁月和细节里,变得愈加无往不利,愈加明眸善睐,愈加足底生风,愈加喜欢自己。
而喜欢自己,热爱自己,是比考上清华北大要紧100倍的事情。
就像,另一位父亲对儿子说的那样。
●●●
暑假里,母亲带你看了《银河补习班》。电影中,父亲马皓文对儿子马飞说过这么一句话:
“清华北大只不过过程,不是目的,你必须要想自己喜欢什么,以后想做什么。”
电影中的马飞,也一度是个被老师嘲笑为缺根弦的笨孩子,但当他找到我们的航天梦时,就变得前所未有地努力,也史无前例地投入。
他也没去读北大清华,但最后,他成为了勇敢而真实的自己。
电影告诉大家:
最后的胜利者,都是极致的沉醉者。
真的收获一个人的,不是考上北大清华的荣光,而是对一件喜欢的事,坚持到最后的热望。
孩子,从你3岁上婴幼儿园,到你9岁读小学四年级,你曾不只一次地问我:
“母亲,念书是为了什么?我为何要去学校?我为何要考出好成绩?”
以前,我一直如此回答你:
好好念书,是为了考上大学,叫你有更多的选择;去学校,是为了学到足够强的本领,找到谋生方法;考出好成绩,不是为母亲,更不是为老师,而是为了证明你一个人。
但,孩子,今天,关于苦读和求学,关于奋斗和拼搏,母亲有了不同的答案:
学习,是为了找到内心的热望。
是为了跟随热望,找到你一个人内心的方向;是为了沿着这方向,踏上热爱的道路的信仰;是为了在信仰的召唤下,觅得你来人间一遭携带的生命重量;是为了在这重量的加持中,叫你感受活着的勃勃能量。
就算,你自始至终都是个平凡人,你也要找到这热望。
由于,这世上最好的人,都是看上去笨拙却心怀热望的人。
他们笨笨地坚持着,笨笨地努力着,笨笨地前行着,笨笨地期看着。
他们在日复1日笨笨地重复甚至失败中,依旧笨笨地热爱着,笨笨地日夜锤炼,笨笨地反复探索。
但最后,他们从一个笨笨的算式开始,终于解开了内心的枷锁,甚至宇宙的奥妙;从一个笨笨的词语开始,终于写出灵魂的文字,乃至皇皇巨著;从一个笨笨的音符开始,终于奏出了生命的步伐,甚至天籁之曲;从一个笨笨的动作开始,终于跳出了孤独的舞步,变得摇曳生姿……
他们,就算默默无闻的他们,都曾是笨笨的孩子,也都是难得的赤子。
●●●
孩子会老,赤子难得。聪明反误,热望永存。
我的笨孩子,新学期里,惟愿你,肯下笨功夫,不怕笨付出,可以吃笨苦头,不忘刚开始心,找到爱热望。
就像,20年如1日笨笨写作的母亲,一直笨笨地陪在你的身旁,永远笨笨地爱着你那样,无论你是平凡还是出色,是落魄还是辉煌,是哭泣还是欢唱,是在黑暗中不丢热望,还是在风雨中孤独翱翔。
谨以此文,献给每一个“笨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