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于重视常识早教,与婴幼儿用感官探索世界的天性相悖
事实上,年幼的孩子会以关怀、爱惜、爱抚、亲吻为形式的情感教育和亲情教育为主。孩子喜欢通过肢体的触碰去探索这个世界。大多数中国母亲却更期望我们的孩子赢在起跑线,各种教育机构就抓着父母的心理。打着早教的招牌,开设各种培训机构。
绘画、舞蹈、奥数这种培训机构已经常见在早教行业。但更有报道说,有部分机构居然有贵族式的培训机构。让孩子过早的接触成人的生活方法对孩子是百害而无一利。再者玩是孩子的天性,过多的培训机构占据着孩子的课余生活,让孩子过上机械般的生活。日后出现新鲜事物也很难引起孩子的兴趣,革新方面也自然空缺了一块。也让孩子失去了童真的本性。
2、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管束和代劳太多
不少父母都会感叹外国的孩子自理能力强,小小年龄就试着拿起汤匙自己进食,并且鞋子是自己穿的书包也是自己背的。但母亲们还是坚持着传统的“那一套”。不论是喂食还是衣食住行都一手为孩子包办。
就拿喂食来讲,进食是每一个人的天生的本能。七八个月大的孩子就能自己吃饭了,当孩子最初接触时,会把汤匙拿在手中摆弄,或者把食物送到鼻子、面部上。直接翻到碗都是会发生的,母亲并无需太紧张。只须适合的做一些辅助的引导动作即可。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尽可能可以让他多触摸多动手,这很有益于孩子日后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的进步。
3、存活焦虑引发的急于求成,干扰了孩子从容的成长
目前的父母都处于角逐激烈的社会当中,不免会因此产生焦虑也影响了婴幼儿教育观,恨不能孩子在早期就体现出智慧超凡的倾向。对于孩子“晚熟”耿耿于怀,显示很着急。其实孩子的开化有早有晚,而且有阶段性的,适得其反只能影响到孩子成长。常识和技能的学会本应该是在3岁将来进行,孩子上小学之前的常识技能教育,应该重视过程掌握了什么,而一味去追求拿到哪种好成绩,培养孩子出于兴趣和收获感的求知欲,一种从容、乐观面对事物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经历非常重要。